王如晨
新年伊始,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預測卻顯得相當悲觀。其中,本土中芯國際可能被全球第四大代工企業新加坡特許收購的預測為其中之一。業內均認為,中芯和特許聯盟將能直接對臺積電形成沖擊。
這是一年多來,中芯國際第二次被認為可能被并購。最初一次顯得比這次更有眉目。2007年4月,傳聞稱,中芯一直與Kohlberg Kravis Roberts&Co.、Bain及General Atlantic三家私募基金談判,后者計劃投資約6億美元,獲得中芯20%~25%的股權。中芯由此獲得資本支撐,可強化12英寸生產。
中芯官方態度一直曖昧有加。它一直強調自己不放棄尋找策略結盟的機會,以提升股東價值,但并無任何確切消息。
中芯被并購的傳聞主因,似乎與資金緊張有關,但事實上它手頭現金一直不少。與第三方談判,無非是想借力提升技術力量并開拓重點客戶,同時淡化運營風險。
在前四大代工企業中,臺積電、聯電無論技術還是客戶關系早已明顯領先,而就連特許,也因為傍了IBM、AMD等“大款”,從產業合作緊密度上,也勝過幾乎是“光桿”的中芯。
因此,中芯尋求合作是一種必需,只是這種合作是以“代工服務換取技術或訂單”,還是純粹引資戰略,它似乎一直在游移。
事實上,它被預測與特許合作,早已是業內觀察人士的期望。作為第三、第四大半導體代工企業,如果繼續扮演競爭對手的角色,那么,半導體代工界的“老大吃肉、老二喝湯、老三干瞪眼”的局面將很難被打破。而如果按照目前四大公司技術演進速度,中芯與特許的差距更是越來越大。
一旦雙方牽手,雖然在技術與客戶資源上依然落后,但在8英寸、12英寸工廠數量上,卻明顯占據優勢,在成熟制程工藝上,足以威脅臺積電與聯電的客戶訂單。
而且,從形式上看,雙方已有合作的推手即IBM,后者一直向特許輸出技術,合作緊密。而前不久,中芯也從它手中獲得45納米核心技術授權,雙方已有共同技術來源基礎。
但顯而易見,中芯恐怕不甘于“被并購”的命運。一方面它已是本土半導體制造業的“典范”。此外,要讓大股東上海實業(國有企業)出售控股權、淡化中芯的本土色彩,這一希望極為渺茫。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