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職網上幫您洗底,所謂‘洗底’,即擦去個人因種種原因在網絡上被公之于眾但又不想公開的信息。只要支付2000元,就可以替客戶直接刪除或者用假信息掩蓋真信息。大連市總部聯系電話: 0411-8784××××……”此帖一段時間來在遼寧的某些論壇上頻頻出現,而諸如此類的以“洗底”謀生的廣告帖子在網絡上有愈演愈烈之勢。
網上“洗底”引發爭議
在市場經濟日益成熟的社會,大凡有市場需求,人們總是想方設法予以供應。網上“洗底”的出現從一個側面也表明當前個人隱私信息在網上被泄漏現象泛濫成災,當事人往往是深受其擾。求助于“洗底”當屬無奈之舉。日前,北京一家媒體就有關網絡“洗底”問題進行了抽樣調查,半數參與調查的人表示曾在網上搜索出自己的個人資料(電子郵箱地址、電話、工作單位等)。
在福州某軟件公司任職的
一位互聯網專家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認為,第一種“洗底”辦法是和網站協商解決。即使在普通的論壇,刪除資料也需要某種權限,要刪除這些信息就必須取得管理人員的同意,但由于后者為了更高的點擊率,常常不能奏效。第二種辦法是利用搜索引擎大量投放虛假個人信息,增加搜索難度,以達到隱藏真實信息的目的。
“洗底”是否合法?
那么,“洗底”究竟是不是純屬個人行為?網上“洗底”行當究竟是否合法?福州一律師事務所的林律師對此持慎重的態度。他說,根據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未經允許,對計算機信息網絡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或者增加”,因此,花錢讓網絡公司幫忙“洗底”也可能涉嫌違法。他建議,網友一旦發現自己的隱私信息被公布在網上,應先及時和網站聯系,不能協商解決的可以向公安部門求助,不可輕易求助于網絡“洗底”。對此,也有人認為,“洗底”行為屬于個人行為,刪除的都是個人信息,與修改和刪除公用信息是兩碼事。還有一些人認為,“事后諸葛不如事前預防”,以當前通用的殺毒軟件而論,基本上能阻止所有的黑客軟件了,想憑借黑客技術侵入目標網站并不容易。
對于網絡洗底的爭議,一時間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顯然,每個人都應當擁有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的權利。網上“洗底”的人通過技術手段在網上修改或刪除個人信息究竟屬于怎樣的違規行為,其應當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仍然有待法律界乃至整個社會對此作出正確的判斷。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