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3月5日,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深入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建設若干國家級制造業創新平臺,實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啟動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等重大工程;3月15日CCTV7專題報道新華教育集團職業教育創新成就。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李偉說,發展“中國制造”是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點和出路。一些傳統的制造業,像紡織服裝、食品加工、金屬冶煉等,只要能順利創新轉型,都蘊含著巨大的商機。
李偉舉例說,比如服裝鞋帽行業,中國人口眾多,這個行業完全可以誕生百億級別的時裝品牌;在食品加工行業,只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這個行業未來也能夠涌現出一批像雀巢、聯合利華和百事這樣的世界巨頭公司,甚至可能誕生一批百億元甚至千億元市值級別的公司。制造業升級的大趨勢是將互聯網思維融入傳統制造業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政協副主席馮月菊也贊同這個觀點。她表示,“中國制造+互聯網”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現在一些企業面臨對互聯網認識不全面、專業人才不足、資金缺乏等問題,國家應該加強“互聯網+”的理論宣講和政策解讀,在高校多培養兩種技能兼備的專業人才,并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中國制造+互聯網”的投資。
集中突破核心技術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在今年兩會上提出“關于以IT創新加快推進‘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建議。
孫丕恕表示,突破軟件公共核心技術,加速提升信息技術產業支撐能力,是中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先決條件。2016年1月,國務院召開專題會議,提出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大力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這就需要IT產業與制造業有機整合,形成融合發展的生態鏈和創新模式。

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首要需要的是信息技術產業支撐能力,而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性互聯網IT人才。
毋庸置疑,目前中國和美國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最完善、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家,但是真正的互聯網IT高端技能人才仍然存在很大缺口。中國互聯網正處于一個新的飛速發展時期,對人才的需求也在同步急劇增長。根據獵聘網日前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互聯網行業中高端人才生態報告》顯示,IT互聯網行業人才短缺現象嚴重,“一將難求”的局面短期內很難得到緩解。
安徽新華電腦專修學院代表了改革開放以來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先鋒,28年來始終致力于IT互聯網的人才培養。2015年在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之后,積極探索發展模式,深耕企業合作,推出“互聯網+”系列新專業,以滿足企業和市場對高端互聯網人才的需求。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任何事都變成了可能。

針對職業教育,原文說到:“縱有良田千傾,不如薄技在身,技藝之所以能讓我們不餓肚子,不僅在于它能提供產品或者服務,更在于那些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會更重視別人的需求,更懂得為別人提供價值,更容易擺正自己和社會的關系。現在很多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不僅是因為缺少動手能力,也因為不怎么接地氣,與職場要求格格不入。”在就業壓力逐年增強的今天,職業教育成為國家就業沙漠里最堅韌的一片綠洲。
只是20多年來,與新華同樣勵志振興職業教育的企業大多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這令人唏噓不已。正如騰訊的某位朋友說到:“你們沒有模板,因為你們本身就是模板,你們必須自己在這個領域里孤獨探索,肩負希望!”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